网站建设资讯

NEWS

网站建设资讯

MySQL性能需要关注的参数有哪些

本篇内容介绍了“MySQL性能需要关注的参数有哪些”的有关知识,在实际案例的操作过程中,不少人都会遇到这样的困境,接下来就让小编带领大家学习一下如何处理这些情况吧!希望大家仔细阅读,能够学有所成!

创新互联公司专业为企业提供杜尔伯特网站建设、杜尔伯特做网站、杜尔伯特网站设计、杜尔伯特网站制作等企业网站建设、网页设计与制作、杜尔伯特企业网站模板建站服务,十余年杜尔伯特做网站经验,不只是建网站,更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整体网络服务。

1、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设置为2

这参数是指 事务log 怎样从log buffer写进日志文件(ib_logfile0、ib_logfile1)

=0 mysql crash 就丢失了,性能最好

buffer pool -> log buffer 每秒 wirte os cache & flush磁盘

=1 不会丢失,效率低

每次commit,buffer pool ->  log buffer—> write os cache & flush磁盘

=2 即使mysql崩溃也不会丢数据

每次commit ,buffer pool -> os cache  然后每秒flush 磁盘

注意:由于进程调度策略问题,这个“每秒执行一次 flush(刷到磁盘)操作”并不是保证100%的“每秒

可以根据业务的安全程度和对性能的要求来具体设置该参数,已经下面的sync_binlog

2、sync_binlog

二进制日志(binary log)同步到磁盘的频率。binary log 每写入sync_binlog 次后,刷写到磁盘。

如果 autocommit 开启,每个语句都写一次 binary log,否则每次事务写一次。

默认值是 0,不主动同步,而依赖操作系统本身不定期把文件内容 flush 到磁盘

设为 1 最安全,在每个语句或事务后同步一次 binary log,即使在崩溃时也最多丢失一个语句或事务的日志,但因此也最慢。

sync_binlog =  N: 控制的是从binlog buffer中刷新binlog到底层binlog文件(也就是刷新到底层磁盘)

N>0    每向二进制日志文件写入N条SQL或N个事务后,则把二进制日志文件的数据刷新到磁盘上; 

N=0    不主动刷新二进制日志文件的数据到磁盘上,而是由操作系统决定; 

大多数情况下,对数据的一致性并没有很严格的要求,所以并不会把 sync_binlog 配置成 1,为了追求高并发,提升性能,可以设置为 100 或直接用 0

注意 MySQL 5.6开始引入Group Commit后

sync_binlog的含义就变了,假定设为1000,表示的不是1000个事务后做一次fsync,而是1000个事务组。也就是说,当设置sync_binlog=1,binlog还未落盘,此时系统crash,会丢失对应的最后一个事务组;如果这个事务组内有10个事务,那么这10个事务都会丢失。

如何查看是否属于一个事务组

通过mysqlbinlog可以查看binlog日志中last_committed值,如果值一样,表明是在同一事务组内。

### INSERT INTO `wukong_test`.`wukong`

### SET

### @1=3 /* INT meta=0 nullable=1 is_null=0 */

### @2='ccccc' /* VARSTRING(80) meta=80 nullable=1 is_null=0 */

# at 496468

#170527 4:17:35 server id 12001 end_log_pos 496499 CRC32 0xd6e7f69f Xid = 5556

COMMIT/*!*/;

# at 496499

#170527 4:17:35 server id 12001 end_log_pos 496564 CRC32 0x28816d5c GTIDlast_committed=1845sequence_number=1846

SET @@SESSION.GTID_NEXT= '0a646c88-36e2-11e7-937d-fa163ed7a7b1:3624'/*!*/;

# at 496564

#170527 4:17:35 server id 12001 end_log_pos 496632 CRC32 0x03150d48 Query thread_id=1852 exec_time=0 error_code=0

SET TIMESTAMP=1495873055/*!*/;

BEGIN

3、write/read thread

异步IO线程数

innodb_write_io_threads=16

innodb_read_io_threads=16

(该参数需要在配置文件中添加,重启mysql实例起效)脏页写的线程数,加大该参数可以提升写入性能

4、innodb_max_dirty_pages_pct

最大脏页百分数,当系统中脏页所占百分比超过这个值,INNODB就会进行写操作以把页中的已更新数据写入到磁盘文件中。默认75,一般现在流行的SSD硬盘很难达到这个比例。可依据实际情况在75-80之间调节,

这个参数太大,导致实例恢复需要很长时间,太小的话会频繁刷新,增加page_cleaner_thread以及innodb_write_io_threads和cpu的负担,一般就用默认值;

5、innodb_io_capacity=5000

从缓冲区刷新脏页时,一次刷新脏页的数量。根据磁盘IOPS的能力一般建议设置如下:

SAS 200

SSD 5000

PCI-E 10000-50000

6、innodb_flush_method=O_DIRECT(该参数需要重启mysql实例起效)

控制innodb 数据文件和redo log的打开、刷写模式。有三个值:fdatasync(默认),O_DSYNC,O_DIRECT。
MySQL性能需要关注的参数有哪些

fdatasync模式:写数据时,write这一步并不需要真正写到磁盘才算完成(可能写入到操作系统buffer中就会返回完成),真正完成是flush操作,buffer交给操作系统去flush,并且文件的元数据信息也都需要更新到磁盘。

O_DSYNC模式:写日志操作是在write这步完成(不通过os  buffer),而数据文件的写入是在flush这步通过fsync完成。

O_DIRECT模式:数据文件的写入操作是直接从mysql innodb buffer到磁盘的,并不用通过操作系统的缓冲,而真正的完成也是在flush这步,日志还是要经过OS缓冲。

MySQL性能需要关注的参数有哪些

通过图可以看出O_DIRECT相比fdatasync的优点是避免了双缓冲,本身innodb buffer pool就是一个缓冲区,不需要再写入到系统的buffer,但是有个缺点是由于是直接写入到磁盘,所以相比fdatasync的顺序读写的效率要低些。所以如果磁盘io压力不大的话,并且如果系统使用了swap空间,可以考虑innodb_flush_method=O_DIRECT;

在大量随机写的环境中O_DIRECT要比fdatasync效率更高些,顺序写多的话,还是默认的fdatasync更高效,因为咱们现在使用了insert buffer cache的使用(转化成了顺序写),个人认为还是默认值比较好,

7、innodb_adaptive_flushing 设置为 ON (使刷新脏页更智能)

影响每秒刷新脏页的数目

规则由原来的“大于innodb_max_dirty_pages_pct时刷新100个脏页到磁盘”变为 “通过buf_flush_get_desired_flush_reate函数判断重做日志产生速度确定需要刷新脏页的最合适数目”,即使脏页比例小于 innodb_max_dirty_pages_pct时也会刷新一定量的脏页。
8.innodb_page_cleaners

MySQL 5.7开启并发刷新线程,innodb_page_cleaners控制刷新线程数

mysql> show variables like 'i%cleaners';

+----------------------+-------+

| Variable_name        | Value |

+----------------------+-------+

| innodb_page_cleaners | 1     |

+----------------------+-------+

1 row in set (0.05 sec)

配置文件my.cnf中添加innodb_page_cleaners=num值

默认是1;最大可以是64,也就是会有64个page cleaner线程并发工作清理脏页

9.innodb_flush_ neighbors刷新临近页的参数;

当刷新一个脏页时,Innodb存储引擎会检测该页所在区(extent)的所有的页,如果是脏页,那么一起进行刷新。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,通过AIO可以将多个IO写入操作合并为一个IO操作,故该工作机制在传统机械磁盘下有着显著的优势。至于固态硬盘来说,因为它有着超高的IOPS性能,则建议将该参数设置为0,也就是关闭这个特性;个人觉得如果io并不是性能瓶颈,不建议开启这个功能,因为它可能将不怎么脏的页进行刷新,而该页之后又会很快变成脏页;

10、innodb_adaptive_flushing_method 设置为 keep_average

影响checkpoint,更平均的计算调整刷脏页的速度,进行必要的flush.(该变量为mysql衍生版本Percona Server下的一个变量,原生mysql不存在)

11、innodb_stats_on_metadata=OFF

关掉一些访问information_schema库下表而产生的索引统计。

当重启mysql实例后,mysql会随机的io取数据遍历所有的表来取样用于统计数据,这个实际使用中用的不多,建议关闭.

11、innodb_change_buffering=all

change  buffer可以认为是insert buffer的升级,可以对dml操作---insert、delete、update都进行缓冲,他们分别是:insert  buffer、delete buffer、purge buffer;

该参数用来开启各种buffer的选项,可选择的值为:inserts、delete、purges、changes、all、none;其中changes代表启用了inserts和delete,all 表示启用所有,none表示都不启用,默认为all;

当更新/插入的非聚集非唯一索引的数据所对应的页不在内存中时(对非聚集非唯一索引的更新操作通常会带来随机IO),会将其放到一个insert buffer中,当随后页面被读到内存中时,会将这些变化的记录merge到页中。当服务器比较空闲时,后台线程也会做merge操作。

由于主要用到merge的优势来降低io,但对于一些场景并不会对固定的数据进行多次修改,此处则并不需要把更新/插入操作开启change_buffering,如果开启只是多余占用了buffer_pool的空间和处理能力。这个参数要依据实际业务环境来配置。

12、innodb_change_buffer_max_size

从Innodb 1.2.X版本开始,可以通过参数innodb_change_buffer_max_size来控制change buffer最大使用内存的数量;默认值为25,表示最多使用25%的缓冲池内存空间,该参数最大有效值为50%。

如果使用太多,那么当MySQL server crash,会进行很长时间的恢复工作(进行merger操作)

13、innodb_old_blocks_pct初始化默认是37,
(innodb体系架构 27页)注意因为新来的page是放到了尾部3/8的位置(也就是属于sublist of old blocks)所以sublist of new blocks只能来自于sublist of old blocks的移动

innodb缓存池有2个区域一个是sublist of old blocks存放不经常被访问到的数据,另外一个是sublist of new blocks存放经常被访问到的数据

innodb_old_blocks_pct参数是控制进入到sublist of old blocks区域的数量,初始化默认是37.

innodb_old_blocks_time参数是在访问到sublist of old blocks里面数据的时候控制数据不立即转移到sublist of new blocks区域,而是在多少微秒之后才会真正进入到new区域,这也是防止new区域里面的数据不会立即被踢出。

所以就有2种情况:

1、如果在业务中做了大量的全表扫描,那么你就可以将innodb_old_blocks_pct设置减小,增到innodb_old_blocks_time的时间,不让这些无用的查询数据进入old区域,尽量不让缓存再new区域的有用的数据被立即刷掉。(这也是治标的方法,大量全表扫描就要优化sql和表索引结构了)

2、如果在业务中没有做大量的全表扫描,那么你就可以将innodb_old_blocks_pct增大,减小innodb_old_blocks_time的时间,让有用的查询缓存数据尽量缓存在innodb buffer pool中,减小磁盘io,提高性能。

21、binlog_cache_size

二进制日志缓冲大小:一个事务,在没有提交(uncommitted)的时候,产生的日志,记录到Cache中;等到事务提交(committed)需要提交的时候,则把日志持久化到磁盘。

设置太大的话,会比较消耗内存资源(Cache本质就是内存),更加需要注意的是:binlog_cache是不是全局的,是按SESSION为单位独享分配的,也就是说当一个线程开始一个事务的时候,Mysql就会为这个SESSION分配一个binlog_cache

怎么判断我们当前的binlog_cache_size设置的没问题呢?

mysql> show status like 'binlog_%';

+-----------------------+-----------+|

Variable_name | Value |

Binlog_cache_disk_use | 1425 |

| Binlog_cache_use | 126945718 |

2 rows in set (0.00 sec)

mysql> select @@binlog_cache_size;

+-----------------------+-----------+|

@@binlog_cache_size

1048576

1 row in set (0.00 sec)

运行情况Binlog_cache_use 表示binlog_cache内存方式被用上了多少次,Binlog_cache_disk_use表示binlog_cache临时文件方式被用上了多少次,当对应的Binlog_cache_disk_use 值比较大的时候 我们可以考虑适当的调高 binlog_cache_size 对应的值

22.innodb_file_per_table两个取值:

1:开启独立表空间;

0:不开启,也就使用共享表空间;

优点:

1)每个表的数据和索引都会存在自已的表空间中,

2)可以实现单表在不同的数据库中移动

3)空间可以回收(除drop table操作)

4)删除大量数据后可以通过:alter table TableName engine=innodb; 回缩不用的空间

使用turncate table也会使空间收缩

5)对于使用独立表空间的表,不管怎么删除,表空间的碎片不会太严重的影响性能

缺点:

1)单表增加过大,如超过100个G,使用共享表空间可能会更好!

结论:共享表空间在Insert操作上少有优势。其它都没独立表空间表现好。当启用独立表空间时,请合理调整一 下:innodb_open_files,因为每个表对应一个文件,需要打开的文件个数比共享表空间要多,所以需要适当调大innodb_open_files的参数,并且调高linux内核参数 open files的限制1

想要将共享表空间转化为独立表空间有两种方法:

1.先逻辑备份,然后修改配置文件my.cnf中的参数innodb_file_per_table参数为1,重启服务后将逻辑备份导入即可。

2.修改配置文件my.cnf中的参数innodb_file_per_table参数为1,重启服务后将需要修改的所有innodb表都执行一遍:alter table table_name engine=innodb;

使用第二种方式修改后,原来库中的表中的数据会继续存放于ibdata1中,新添加的数据才会使用独立表空间

23.sync_relay_log:

sync_relay_log:默认为10000,即每10000次sync_relay_log事件会刷新到磁盘。为0则表示不刷新,交由OS的cache控制,为N就是n次次sync_relay_log事件会刷新到磁盘;

If the value of this variable is greater than 0, the MySQL server synchronizes its relay log to disk (using fdatasync()) after every sync_relay_log events are written to the relay log. Setting this variable takes effect for all replication channels immediately, including running channels

当设置为1时,slave的I/O线程每次接收到master发送过来的binlog日志都要写入系统缓冲区,然后刷入relay log中继日志里,这样是最安全的,因为在崩溃的时候,你最多会丢失一个事务,但会造成磁盘的大量I/O。

当设置为0时,并不是马上就刷入中继日志里,而是由操作系统决定何时来写入,虽然安全性降低了,但减少了大量的磁盘I/O操作。这个值默认是10000,可动态修改;

24.然后介绍参数sync_binlog:

sync_binlog =  N: 控制的是从binlog buffer中刷新binlog到底层binlog文件(也就是刷新到底层磁盘)

N>0    每向二进制日志文件写入N条SQL或N个事务后(组提交的时候,实际上是n个组事务),则把二进制日志文件的数据刷新到磁盘上;

N=0    不主动刷新二进制日志文件的数据到磁盘上,而是由操作系统决定;

25.增加本地端口,以应对大量连接

1

echo ‘1024 65000′ > /proc/sys/net/ipv4/ip_local_port_range

该参数指定端口的分配范围,该端口是向外访问的限制。mysql默认监听的3306端口即使有多个请求链接,也不会有影响。但是由于mysql是属于高内存、高cpu、高io应用,不建议把多个应用于mysql混搭在同一台机器上。即使业务量不大,也可以通过降低单台机器的配置,多台机器共存来实现更好。

26.增加队列的链接数

1

echo ‘1048576' > /proc/sys/net/ipv4/tcp_max_syn_backlog

建立链接的队列的数越大越好,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想,实际环境中应该使用连接池更合适,避免重复建立链接造成的性能消耗。使用连接池,链接数会从应用层面更可控些。

27.设置链接超时时间

1

echo '10'> /proc/sys/net/ipv4/tcp_fin_timeout

该参数主要为了降低TIME_WAIT占用的资源时长。尤其针对http短链接的服务端或者mysql不采用连接池效果比较明显。

28.linux内核信号量

来linux内核信号量默认设置太小,造成大量等待,

默认值如下:

# cat /proc/sys/kernel/sem

250     32000   32      128

说明:

第一列,表示每个信号集中的最大信号量数目。

第二列,表示系统范围内的最大信号量总数目。

第三列,表示每个信号发生时的最大系统操作数目。

第四列,表示系统范围内的最大信号集总数目。

将第三列调大一点,参考网上的数据

echo "kernel.sem=250 32000 100 128″>>/etc/sysctl.conf

然后sysctl -p

重启mysql

如果设置过小,当大量并发的时候,会在错误日志中报错:InnoDB: Warning: a long semaphore wait!!!!

“MySQL性能需要关注的参数有哪些”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,感谢大家的阅读。如果想了解更多行业相关的知识可以关注创新互联网站,小编将为大家输出更多高质量的实用文章!


本文标题:MySQL性能需要关注的参数有哪些
网站网址:http://njwzjz.com/article/iepipg.html